1月30日,大年初二,位于孝感市應城市的“能儲一號”全球首座300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電站生產副總經理熊春輝和同事正在對裸露管道及閥門進行檢查,為即將到來的寒潮做準備。春節期間,30余名職工堅守在崗,保障這座“空氣充電寶”穩定運行。
素有“膏都鹽海”之稱的應城,是全國井礦鹽主產區,地下鹽穴溶腔容積達4000余萬立方米。過去,廢棄鹽腔的治理給當地帶來不小負擔。
“電站下面是以前采鹽留下的空腔,我們實現了廢棄資源的綜合利用,并解決了廢腔治理難題。”熊春輝說,1月9日,中國能建投資建設的湖北應城300兆瓦壓氣儲能示范工程全容量并網發電,實現關鍵核心裝備和深地空間利用產品100%國產化,創造了單機功率、儲能規模和轉換效率三項世界紀錄。
“這就好比給氣球打氣,把能量存在氣球里面。”熊春輝介紹,在電力富余時,將電能轉換成高壓空氣勢能,通過約500米長的管道儲存到地下鹽穴中,同時壓縮空氣時產生的熱能通過儲換熱系統被轉移儲存在地面的儲熱罐中;在用電高峰期,將地下鹽穴里存儲的高壓空氣釋放出來,并經儲換熱系統加熱后,通過空氣透平發電機組轉化為電能。
“能儲一號”地下儲氣空間達70萬立方米,相當于260個標準游泳池。在地下近千米深處,要確保空氣壓得進、儲得住,同時還要解決鹽鹵對設備的腐蝕,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你看,這是世界上最大口徑的注采井,項目采用高位注氣、低位排鹵的技術,有效解決渣腔利用問題。”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光伏、風電等新能源具有“看天吃飯”的特性,存在發電量不穩定、發電高峰與用電高峰時間不匹配等問題,且電量很難實現大規模存儲。有了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可將富余的新能源電能存儲起來,在電網用電高峰期,再釋放電能,有效解決了新能源發電的波動性、間歇性和隨機性難題。
過去的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多是采用“補燃式”,應城項目創新性采用了“非補燃”技術,在壓縮空氣的過程中不使用煤、天然氣等能源,實現零碳排放。
“儲能電站全容量投產后,系統轉換效率近70%,年發電量約為5億千瓦時,可滿足應城地區居民一年的用電需求。”國網應城供電公司副總工程師潘思陽介紹,項目每年還可消納新能源電量3億千瓦時,占應城市新能源發電總量的16.6%。(記者王欣通訊員宋異夏雨)
1、凡本網注明“來源:荊州新聞網、荊州廣播電視臺”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荊州新聞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荊州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